发布日期:2025-07-18 16:04 点击次数:57
泽连斯基和特朗普的“热情通话”让人听着挺魔幻的。
一个正因为被俄罗斯压着打而焦头烂额的乌克兰总统,另一个是美国国内政治的搅局者,居然在俄乌战争的泥潭里,似乎找到了某种“共鸣”。
这通电话背后不只是表面上的“支持特朗普加强防空工作”这么简单,更多的是一场博弈——乌克兰以生存为筹码,特朗普以选票为目标,而最终的赢家却可能是俄罗斯,甚至是更远方的我们。
俄罗斯对乌克兰7月的大规模空袭几乎是对泽连斯基的彻底羞辱。
539架无人机和11枚巡航导弹,这是什么概念?
乌克兰的防空系统被逼到喘不过气,基辅和敖德萨的军事设施被打得七零八落,甚至连民用建筑都未能幸免。
尽管乌克兰宣称拦截了85%的无人机和所有导弹,但基辅市长大方承认,一些拦截失败了——民用建筑的受损就是铁证。
都这个时候了,特朗普还在打着“加强防空”的幌子向泽连斯基抛橄榄枝,是不是有点讽刺?
他是准备真的帮乌克兰,还是趁火打劫,捞点选战利益?
答案显而易见。
特朗普提出的那些“加强防空”的方案听起来很美好,“吸血鬼”激光防御系统、“复仇者”近程防空车,一个比一个高级。
但问题是,这些玩意儿还得美国国会批准,而众所周知,美国对乌援助已经暂停了。
国会议员们正闹得不可开交,共和党要求审计援助流向,甚至要削减20%的金额。
试问,特朗普的空头支票能兑现几张呢?
泽连斯基心里怕是比谁都清楚。
比起等美国的激光防御,他或许更该考虑怎么用有限的资源把拦截率提升到95%,尽量少挨点俄军的“饱和式攻击”。
当然,特朗普和泽连斯基的通话不仅仅是为了无人机和导弹这么简单。
很显然,特朗普是带着“和平方案”来的。
这所谓的方案,核心就是四大条:停火、划非军事区、乌克兰中立、领土割让。
这些看似“和平”的条款实际上就是让乌克兰做出巨大的妥协——放弃顿巴斯和克里米亚,承诺永远不加入北约。
这一切,换来的不过是俄罗斯归还部分占领土地,以及美国牵头解除对俄罗斯的部分制裁。
泽连斯基的态度从“绝不割地”到“支持美国建议”,这180度的转变看似突然,实则是无奈的求生之计。
弹药要耗尽了,经济快崩溃了,反攻无望了,泽连斯基还能怎么办?
可普京显然不吃这一套。
7月3日,特朗普给普京打电话,希望他能“立即停火以促成和平协议”,但普京的回应冷得扎心,他说:“停火需要基于现实,俄罗斯不会放弃已达成的目标。”这不是明摆着告诉特朗普吗?
你想让我收手?
想得美!
俄军正在征兵扩军,计划新增20万兵力,军费已经涨到GDP的6%。
普京还指望着通过继续消耗乌克兰,真正把乌打趴下。
他的底气不仅来自战场上的优势,更来自对特朗普的怀疑:停火只会让西方重新武装乌克兰,让他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。
普京这步棋看似强硬,但未必没有后患。
特朗普需要一个和平协议作为竞选政绩,如果普京不配合,特朗普可能会被激怒,转而对俄施加更加严厉的经济制裁。
而泽连斯基的处境只能用“腹背受敌”来形容。
国内民众对“割地换和平”的意见分裂,年轻人,尤其是军人和军属,普遍反对割地,认为这是对牺牲者的背叛;而老年人和东部争议地区的居民,却更倾向于接受现实,优先结束战争。
乌克兰议会内部也开始出现反对的声音,这让泽连斯基的政治生涯变得岌岌可危。
如果特朗普真的推动和平协议成功签署,泽连斯基很可能会被扣上“叛国”的帽子,甚至遭到国内的强烈反弹。
至于特朗普所谓的“联合生产无人机”计划,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。
美国通用原子公司要和乌克兰在基辅建厂生产MQ-9B无人机,还打算让雷神公司帮乌升级现有无人机。
这看似是一个双赢的局面,但细思极恐。
美国通过技术转移绑定了乌克兰的军工发展,乌克兰看似摆脱了对外援的依赖,实际上却走进了另一个陷阱:技术受制于美国,产能更是被美国操控。
更要命的是,这些“联合生产”的美资工厂,很可能成为俄罗斯空袭的首选目标。
一旦遭到攻击,北约会不会出手?
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
说到这里,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,美国的这些做法究竟是在帮助乌克兰,还是趁机捞一波军工利益?
从特朗普的“通乌门”到如今的军事联合生产,他的对乌政策一以贯之,都是交易主义的逻辑:我不是出于什么道义感,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。
这样的美国,真能赢得盟友的信任吗?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从中国的角度来看,这场美俄乌之间的博弈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。
首先,乌克兰的悲剧再次证明,小国在大国博弈中,永远是被压榨的对象;其次,美国的交易主义外交让人不寒而栗,所谓的“民主盟友”不过是一张随时可以撕掉的皮;最后,我们必须在科技和国防上真正实现自主可控,绝不能落入乌克兰这样的依赖陷阱。
战争的迷雾还未散去,但结局似乎已经渐渐显露。
乌克兰能否挺过这场消耗战?
特朗普的和平方案会不会成为压垮泽连斯基的最后一根稻草?
俄罗斯能否如愿以偿地将战争优势转化为谈判胜势?
一切未知,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这场风暴中,中国绝不能做旁观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