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7-12 14:26 点击次数:183
朱可夫影响彭德怀
▲彭德怀,生于1898年10月24日,逝世于1974年11月29日,籍贯湖南湘潭。他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、政治家,被誉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。
朱可夫事件,彭德怀庐山罢官。
作者|林蕴晖
关于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被罢免职务一事,业已形成定论。这一事件的核心导火索,源于彭德怀于同年7月14日致毛泽东的一封信。
然而,若将之与1958年毛泽东对军队整风所发布的指示相结合进行探究,似乎能够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在。
毛指示军整风
1958年初南宁会议在三月成都会议期间,毛泽东屡次强调,本年度必须对军队事务予以重点关注。他曾言:“以往我们始终专注于军事,然而近年来会议寥寥,文件亦未曾细阅,待你们完成整风之后,我们再深入探讨军事问题。”此外,他还表示:“今年我们需将重心回归至军事工作的开展。”
毛泽东深切关注军队事务,此情此景在1958年1月21日南宁会议的决议中得以体现。他曾言:
“党委需着力把握军事领域。军队须始终置于党的领导和严格监督之下。务必与从事军事工作的同仁们深入交流。每年应定期讨论四次。在整风运动期间,建议军队抽出数日时间,集中讨论朱可夫所犯的严重错误。军委应发出相关指示,并提供涉及朱可夫错误的材料,以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。”
在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之后,毛泽东对军队将帅是否会产生居功自傲、不听指挥的倾向,早已保持高度警惕。刘伯承在与一位高级将领讨论工作时曾提及,1949年刚解放并进入城市,六个军区司令员一同前往拜访毛主席。当时他们心想,毛主席可能会说些鼓舞士气的话语。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毛主席一开口便严肃地说:“你们这些人必须遵守纪律,服从指挥,否则我将从你们中间开始处置。”刘帅回忆说:“听到这里,我内心不禁为之震颤,他的严格要求令人敬畏!”
此次,毛泽东便将朱可夫的这块“试金石”投向了军队的将领们。
苏联“朱可夫案”
“朱可夫所犯严重错误”指的什么?
▲朱可夫,生于1896年12月1日,逝于1974年6月18日,是苏联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战略家,曾荣获苏联元帅军衔。
朱可夫,苏联元帅,曾于1957年10月27日之前担任苏联政府国防部长一职。在苏德战争期间,他始终是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核心成员。自1942年8月起直至战争落幕,朱可夫担任斯大林之后的副最高统帅。他多次受命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,奔赴前线,并先后执掌了数个规模庞大、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方面军。在莫斯科会战、斯大林格勒会战、库尔斯克会战以及柏林战役等一系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中,朱可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战后,朱可夫曾执掌首任驻德苏军总司令之职,并担任德国苏军占领区的最高行政长官。然而,因功勋显赫,不逊于君主,最终遭斯大林贬谪,转任地方军区司令员。斯大林离世后,朱可夫得以重返国防部副部长之位,并于1955年2月晋升为国防部部长。
1957年6月,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,赫鲁晓夫作为中央第一书记,遭遇了莫洛托夫等多数委员的强烈反对。在经过7比4的票决后,主席团成员们一致要求赫鲁晓夫辞去党的第一书记一职。面对此局面,赫鲁晓夫坚持要求召开中央全会。
在中央主席团闭会期间,朱可夫紧急指令国防部门动用军用飞机,迅速将分布各地的中央委员接往莫斯科。此举措对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上战胜莫洛托夫等人,成功将其定性为“反党集团”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正因如此,朱可夫由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晋升为正式委员。
然而,正是这一举措,激发了党内高层对朱可夫的警觉。在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,他如此述说:
恰在此时,朱可夫的权力急剧膨胀,引发了领导层的不安。主席团的委员们纷纷前来找我,表达他们的忧虑。他们向我询问,是否如同他们一般,察觉到朱可夫正意图夺取权力——我们似乎正面临着一场军事政变的威胁。
据我掌握的情报,朱可夫在与军区司令员交流时,明显流露出类似拿破仑的野心。我们绝不能坐视朱可夫在我国上演一场南美式的军事夺权。
“没错,”我对在场的同志们说道,“我对朱可夫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。我赞同你们的看法,我们也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。他的不当行为已迫使我们不得不做出抉择,那就是剥夺他的职务。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。”
1957年10月27日,塔斯社发布了一则官方公告,宣布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作出决定:任命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接任国防部长一职,同时免去苏联元帅格列奇科原有的国防部长职务。
这便是苏联历史中的“朱可夫事件”,亦是该事件之所以引发毛泽东的关注,促使他要求“军队定期花几天时间对朱可夫所犯的严重错误进行讨论”,并从中汲取教训的深层原因。
军委会惩处粟裕
“正因如此,去年军委扩大会以反教条主义为核心。这是多少年来的首次大规模集会,会议结束后,军队的思想观念实现了重大转变。中央及主席的决策,使得彭德怀得以实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,从而领导这次会议。”
林彪的这一言论揭示了,正是他的主张促使毛泽东最终决定转变会议的议题。然而,历史事实表明,在1958年,真正深刻理解毛泽东关于军队整风方针的,并非林彪,而是彭德怀。这意在警示我们,必须预防军队中出现类似朱可夫那样的人物。
关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起始,为何选择批判总参谋长粟裕的“个人主义”作为开场,这一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人们。然而,从毛泽东要求军队将领汲取朱可夫事件教训的指示中,我们不难窥见其中的缘由。
粟裕,解放军中一位声名显赫的杰出将领。1946年,依照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,在陈毅的领导下,他肩负起华东战场的战役指挥重任,并屡次向中央军委献上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建议,这些意见被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采纳,对全国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。1955年,在十位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将领中,粟裕位列首位,这并非巧合。1951年11月,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他为总参谋部第二副总参谋长;1954年10月,他又被晋升为总参谋长。
1952年盛夏的7月,聂荣臻同志担任代总长期间,对递交毛泽东主席及中共中央的文件实施了严格的把控。据当时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的张震将军回忆:
聂总表示,毛主席他们肩负的事务繁重,事务繁多。因此,你们将所有细节都一一上报并不适宜,今后此类报告请直接提交给我。对于需要毛主席他们了解的事项,我会审批后转达。自那之后,我们送往毛主席、刘少奇同志、朱老总那里的物品也相应减少。
不久后,毛主席召开了会议,将几位资深将领召集一堂,我亦在其中。毛主席向我坦言,昔日尚能时常见到你们作战部的报告,然而近期却难觅踪迹。目前,党政民等领域的文件如同一桌丰盛的佳肴,琳琅满目,而军事系统的资料却如同空无一物的餐盘,令人饥饿难耐。
毛泽东的批评之下,粟裕自省,认为自己在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方面做得不够,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。起初,粟裕严格遵循毛泽东的指示,每半月向其直接汇报工作。然而,在聂代总长作出上述指示之后,粟裕在执行汇报任务上的力度有所减弱。
粟裕深觉,身为副总长,作为总参领导层的一员,理应肩负相应责任。因此,他向毛泽东提交了一份书面检讨,对未如毛泽东所要求,每半月汇报一次工作情况的疏忽进行了反思。他补充道,尽管毛泽东并未直接点名指责,但这次经历对他而言,却是深刻的教育。
出人意料的是,毛泽东在审阅检讨时亲笔批示,不仅称赞“此番检讨甚佳”,更将粟裕与聂荣臻的职责进行了对比,对粟裕半年来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,同时对聂荣臻的工作提出了批评。
此事令聂荣臻产生误解。
彭德怀接管军委日常工作之际,粟与彭在对于未来战争的认知及备战事宜上,显现出明显的分歧,甚至有时两人间会爆发争论。1954年,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,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,以彰显国防部的领导地位。随后,诸多原先由中央军委和总部签发的命令与指示,均需更改为以国防部名义发布。
然而,究竟哪些文件应以国防部名义发布,哪些则无需,并无明确的规定。中央军委由总参谋部起草的命令及文电,往往因署名问题而招致非议。文件若未署国防部之名,便会受到指责;即便署名正确,亦不乏批评之声。
鉴于此,粟裕曾提出明确意见的期望,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有所依循。1955年3月16日,中央军委作出决议,指定总参谋部负责草拟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条例。
鉴于上述种种问题,1958年5月26日,中共中央军委举行了一次预备会议,亦称小型会议。在此次会议上,军委指示粟裕就所谓的“总参与国防部关系”等问题进行自我批评。紧接着,27日,军委扩大会议正式拉开帷幕,会议期间,与会者普遍认为粟裕“一直反领导”、“向国防部争权”、“告洋状”,并要求其在会议上作出检讨。
5月30日,军委秘书长黄克诚遵照毛泽东的指令指出:“扩大战局,主动发起攻势,以此为契机,更有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。”
彭德怀在会议中强调:“‘朱可夫事件’暴露了苏军在军事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——诸多方面背离了列宁的建军理念。苏联所推崇的军事体系,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和稳固其政权。”一长制尽管我们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实施分工负责制,并未全然照搬他们的“一长制”,但仍有部分内容被直接采纳。我们之所以必须坚决批判教条主义,正是为了确保我军优良传统的稳固传承。否则,随着我们这一代老骨干的离世,我军可能面临如同匈牙利军队那般变质和崩溃的风险。
自6月7日起,会议范围拓展至全军军级以上机构及若干师级单位的要害领导层,参会人数增至1400余人,对粟裕的批判之声持续升温。
然而,粟裕并非毛泽东原先意欲整治之人。记有一次,毛泽东与萧劲光促膝长谈,向他询及对粟裕的评价。萧劲光回应道:“粟裕同志品行端正,忠诚无二,堪称良士。”毛泽东闻言,点头称是,流露出认同之意。
“在战争时期,粟裕同志在战场上英勇善战,纯粹是出于公心。然而,来到北京后,他的行为是否仍秉承公心?这恐怕不能一概而论为私。各位不妨共同作出评判。”
7月14日,在大会上,粟裕进行了第二次自我反省,对于他人强加的指责,他几乎全盘接受,这才得以基本通过考验。
8月31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议,宣布免去粟裕同志的总参谋长一职,并决定将对其所犯“错误”的口头通报延伸至军队团级单位以及地方地委级别。
1960年1月,在沪举办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毛泽东同志直面粟裕同志,言道:
“粟裕啊,这事儿可不能归咎于我。毕竟,是他们在那千人大会上所做决定。”
中国的“朱可夫”
1958年“大跃进”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重挫。在毛泽东强调要压缩空气的背景下,党内对这一严重错误的认识差距很大。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期间给毛泽东写信,就是担心在党内高级干部未曾取得基本一致认识的情况下,会议匆匆收场。当毛泽东把彭德怀的信印发与会人员后,赞同彭的意见的人却越来越多。
彭德怀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建立了赫赫战功,这从他位列十大元帅第二的位置便可见一斑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更是凭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表现,声名远播,享誉中外。鉴于解放军的干部与战士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村,因此“大跃进”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村的深远影响,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军队。在登上庐山之前,彭德怀便频繁地将军队中反映出的社会状况上报给毛泽东。
因此,彭德怀这位身处军队最高指挥职务的人所撰写的这封信,在毛泽东眼中,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信件本身,不得不引起他的高度重视。
曾在刘少奇身边参与重要工作的邓力群在一则回忆中说,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
小平同志曾提及,彭老总在书信与言谈中,尤其是在言谈方面,确实存在不妥之处。据当时有人揭露,彭老总在从北京启程前往庐山的火车上发表了这样的言论:若中国面临的严重困难持续不解,或许唯有依赖苏联红军的援助方可得以解决。这种言辞虽属气急之下的言语,却难免让毛主席听闻后心生不快。
他的书信与言辞,在众多小组会议中引发了广泛的共鸣。毕竟,这些问题确实普遍存在。确实,在过去的数日里,赞同彭德怀观点的声音日渐增多。
在小组会议上,彭德怀再次发表了情绪激动的言论,旧事重提,提及延安时期华北会议曾持续召开长达四十天,这让他心中始终难以释怀。
内外声音似乎形成了某种呼应。
庐山会议召开之际,首都仅剩陈毅将军留守。一日,他邂逅苏联大使尤金。陈老总戏谑道:“众人皆赴会议,唯有我独留此地。”尤金大使似乎有所指,或许只是开个玩笑,竟回应道:“如此一来,你便可图谋政变。”陈毅同志顿时警觉,立即向毛主席汇报。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使竟向我国领导人发表如此尖锐的言论,此事不容忽视。
诸多因素交织,导致了彭德怀遭受了不公正的批判。
然而,问题远非仅仅是所谓的“错误批判”。在7月23日的讲话中,毛泽东不仅指责彭德怀在路线问题上出现了“动摇”,并指其“显露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”,甚至“已濒临右派的边缘,与右派仅隔三十公里的距离”,而且他还更加犀利地提出了:
“若解放军不愿随我同行,我便将寻求红军的庇护。我相信解放军终究会与我携手并进。”
若说林彪对1958年毛泽东指示军队整风的旨意尚感朦胧,那么在此次批判彭德怀一事上,他却已透彻领悟。当众人对毛泽东将彭德怀的问题提升至“解放军是否跟随其步伐”的高度尚感困惑之际,林彪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对彭德怀进行了严厉批评,直言其此次行动是“招兵买马”,并斥其为“野心家、阴谋家、伪君子”。他更是指着彭德怀,言辞犀利。
“唯有毛主席堪称为大英雄,他人切勿妄自菲薄,企图成为英雄。你我之间相隔甚远,切勿存此非分之想。”
毛泽东接过来说:
你有野心,一直有。
你立志以你的面貌重塑党派、重塑世界。过往由于种种缘由,你未曾有机会一展身手。而此次,你借鉴了国际上的些许经验(尚不能确信其成效)……
在去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上,我曾提及准备应对分裂的议题,此言有所指,正是针对你而言。
我已年过六旬,而您正当花甲之年。我感生命之秋将至,不少同志因而心生忧虑,对你的应对显得尤为棘手。
毛泽东此番言辞,清晰揭示了其意图军队从朱可夫事件中汲取教训,而所指之人,正是彭德怀。
据此,1959年8月16日,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决议,将彭德怀所犯“错误”定性为“反党”,并决定对彭德怀及黄克诚进行职务调整,移出国防领域。紧接着,于9月17日,新华社对外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署的命令,正式免去彭德怀国防部长一职,并任命林彪接替此职。
1958年伊始,毛泽东便向军队传达了吸取苏联“朱可夫所犯严重错误”教训的明确指示,此举最终得以付诸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