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7-28 16:29 点击次数:87
那场发生在1998年的特大洪灾,导致数千万老百姓遭受灾难,耗费了超过2000亿元,成了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。到了2025年这个时间点,三峡大坝已平稳运行了二十多年,日子过得越来越稳妥。
这座承载百年梦想的超级工程,曾经让全国人都为之关注,当时投下的2500多亿元,也创下了那个时期的纪录。
20多年过去了,关于这项目的观点一直没有停过,说它是“吞金巨兽”的也有,称它是“世纪功臣”的也不少。问题是,这么一大笔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的投资,到底赚回来了没有?
超级工程
1918年,孙中山先生在《建国方略》里构思在三峡建坝的设想,大概很难想到一百年后,这个梦想会以如此壮观的规模实现。
那会儿中国满目疮痍,贫困不堪,军阀割据,战火连绵,连建坝的技术和钱都成问题,连社会的正常秩序都难以维持,这个想法也只好藏在书里面偷偷睡大觉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长江水灾依旧让人头疼。从1953年到1992年,差不多快半个世纪的时间里,全国人大终于批准了三峡工程的方案,这个拖了那么久的计划才算正式动工起来。
1994年,三峡大坝在湖北夷陵正式开工,接下来整整12年,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,不曾停歇。
他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:要浇筑超过20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,差不多就是建了30座埃菲尔铁塔那么高;还有210万吨钢材的精准安装,够绕赤道转一圈啦。
建设者们巧妙地引入了混凝土骨料二次风冷技术,这样一来,大坝的“骨架”更加结实耐用;同时,用一级粉煤灰来调配混凝土比例,让这座巨坝的耐久性能比平常更强一些。
2006年5月20日,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成,这座全球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终于揭开了它的全貌,从此长江上多出了一条坚固的钢铁骨架。
这笔超过2500亿元的资金,绝不只是单纯的“建坝费用”。里面除了枢纽工程的500多亿元,还有移民安置的200多亿元、电力配套的150多亿元,以及后续维护的持续投入,总共达到约1600亿元。
这类投入的多样性,正好展示了大型民生工程的复杂程度——不仅仅是盖一座坝,还得顾及人口安置、生态环境的协调以及后续的持续管理。
多维价值
一提到三峡大坝带来的好处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发电。毕竟,作为“西发东输”的关键节点,它的发电能力真是不容小觑,效果相当惊人。
225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,堪比八座葛洲坝的总和,完全可以保障数千万家庭的用电需求。
2023年,三峡大坝全年发电量突破1046亿千瓦时,刷新了世界水电的纪录,这一数字大概相当于湖北省一整年的发电总量的42%。
不过,发电带来的收益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水电站的电力输送到电网的情况在各个季节和不同时间段都不一样,所以我们就用平均0.25元度的上网电价来算算吧。
20年来累计发出1.6万亿度电,直接带来的电费收入就达到了4000亿元。
这些电力借助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江苏、广东、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方,为东部的工厂、写字楼以及千家万户提供了清洁能源,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转。
航运行业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。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,从宜昌到重庆那660公里的航道上满是险滩,枯水季节水深都不到1.5米,万吨级的大船根本没法走这路。
大坝一建成,库区的深水航道就出来了,水深保持在5米以上,船的载重能力一下就提升了差不多十倍。
到了2022年上半年,这段河道的货运量已经飙升到7420万吨,比起大坝没修之前,整整一年还不到3000万吨呢。
航运费用的下降,让企业真正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。以前每吨货物每公里的运输花费是56.1元,现在已经降到35元了。油耗也从7.6公斤降低到2.8公斤。光是每年节省的燃料费就达到了50亿元,算下来20年总共节约下来就是1000亿元。
更关键的是,“江海直达”的航线让西南地区的矿产、农产品可以直达沿海港口,再向全球输出,这一举措也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形成一套全新的产业格局。
据统计,三峡航运总共为区域经济带来了超过5000亿元的贡献,这数字还在一点一点往上走。
旅游行业的发展也让人挺开心的。从坛子岭到185观景点,三峡大坝变成了大家最喜欢的工业旅游打卡地点。
从2014年开始,国内的游客都可以免费进去这些景点逛一逛,这一招一使得游客的数量一下子猛增不少。
到了2023年,大坝的游客超过了300万人次,20年累积接待人次也突破了3000万。虽然门票不用付钱,但游客带来的餐饮、住宿、交通等消费,让周边的地方受益不少。
据估算,和旅游有关的产业每年能带来大概200亿元的经济收益,累积推动了超过10万人的就业。
“回本”的定义不该被局限
“投入2500亿,还啥时候能赚回来?”这是大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。要光看账本,早在2023年,三峡大坝的发电收入就大概有4000亿,旅游收入也达到120亿,这两项一合,早就超过了当初投入的金额。
有人会说,要考虑每年维护和人工成本,这样一算,好像还得好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“赚回来”。可是,这种算账方法,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——那些用钱难以估量的价值。
2020年夏天,长江流域遇上了罕见的大洪水,三峡大坝在这期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它通过精准调节,把洪峰的水位降低了差不多10米,直接帮忙避免了大概1600亿元的经济损失。
2010年和2012年这两次大洪水的时候,据估算,要不是三峡大坝的话,长江中下游的损失可能都超过了万亿呢。算下来,光是防洪这点,大坝早就把投资赚回来了。
有人还是挺担心大坝的安全的。网络上曾传出一些关于三峡大坝变形的卫星照片,搞得不少人心里乱糟糟的。不过专家们说,那其实是卫星图像处理出现了误差,不用太当真。
作为混凝土重力坝,它的稳固性主要依靠自身的重量和坚实的结构,除非遇上特别严重的灾难,一般不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形。
关于“水泥寿命只有50年”这个说法,其实是误会啦。大坝用的那种特制混凝土,经过特别的工艺处理,设计寿命可以长达150年。如果平时维护得好,使用300年都不是问题。
现在大坝表面出现一些细微裂缝,主要是温度变化带来的表层小问题,就像人皮肤上的皱纹一样,不会对整体的安全构成威胁。
关于移民安置这块,不少人也有争议。那120万移民的搬迁,投入了接近1000亿元,这钱花得值不值?看效果吧,移民的新村建好了,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,配套产业也让移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在重庆的库区里,曾经的贫困家庭通过搞航运、发展旅游这些产业,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。这些难以用数字来衡量的社会好处,远远比账面上的数字更珍贵。
国家底气
三峡大坝的意义可不只是单纯的“盈利”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当中,它充当了“水塔”的作用,每年向北方输送的优质水资源接近200亿立方米,占中线调水总量的80%以上。
北京、天津这些大城市的居民打开水龙头时,喝到的可能就是来自三峡的江水。在枯水期间,大坝还会提高下泄流量,确保长江中下游的灌溉和航运顺利进行,每年减少超过20亿立方米的缺水,令数千万亩的农田不用再“靠天吃粮”。
在环保方面,三峡大坝的作用也挺大。作为清洁能源,每年发的电相当于少排1.3亿吨二氧化碳,二十年累计下来差不多是26亿吨,这就像种了70亿棵树一样。
如今全世界都在向碳中和迈进,三峡大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责任担当。长江中下游的老百姓最有感触,河水变得更加清亮了,原本浑浊的泥沙少了整整九成,鱼类也慢慢多了起来。
从长远角度看,三峡大坝更像是献给子孙后代的一份“超级财富”。它的设计寿命确保未来150年内,防洪、发电、航运都能有稳定的保障。三百年后,当我们的后辈站在大坝上,依然会感受到它的坚固和强大。
回头再看看刚才的问题:花了2500多亿元,赚到回本了吗?只从经济角度衡量,它肯定是赚到了,甚至还在不断“盈利”。不过很明显,三峡大坝的真正意义,远远超出经济范畴。
它就像抗洪的“盾牌”,负责输送干净能源的“动脉”,连接南北的“纽带”,还兼具着中华民族治理水患、振兴国家的“丰碑”作用。
经过20年的运行验证,它不仅帮忙收回了投资成本,还在防洪安全、水资源保障、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,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那些用钱难以估量的价值。
长江依旧奔流不息,大坝仍然高高耸立。这笔超过2500亿元的投入,早已变成守护江河平安、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大动力,而且在未来的日子里,它还会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,写下一段段精彩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