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7-29 04:03 点击次数:159
在1650年秋天的一个深山老林里,有一支穿着破旧的军队,他们扛着写有“顺”字和“刘”字的旗帜,在陡峭的山崖间艰难地行走。
带头的将军忽然拉住了马缰,战马在湿滑的山石上发出响声。
他摘下破旧的头盔,露出满是皱纹的脸,望着云雾缭绕的群山突然放声大笑:“好个天险!清虏铁骑再凶悍,还能飞过这鬼见愁的山梁不成?”
山谷里传来的笑声,就是大顺军最后的支柱——刘体纯。
刘体纯,也叫刘体仁,人称“飞虎”,具体出生年月不清楚,但据一些推测,应该是1614年左右出生的。
在陕西的安康,有一个叫岚皋县的地方,以前这里叫砖坪。滔河口有个家庭,家里有七个儿子,他是老二,人们都叫他二虎。
明朝崇祯年间,砖坪县频繁遭受自然灾害,再加上政府征收的重税和地主的残酷剥削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
刘体纯的父亲刘宁汉主要靠租田种地为生。因为天灾,他欠了当地一个贡生刘二家的地租1石5斗(大约240斤),还有粮银20两(大约13000元)。这笔债务像高利贷一样,刘老汉根本还不了。
明崇祯十年的五月,刘贡爷派管家刘升带着县衙的差人到刘体纯家,硬要抓走刘体纯和他的哥哥刘洪。
刘体纯和他的兄弟们跟他们父亲的性格不同,他们不怕事。老三和老五先是用好话劝说管家,想让他改变主意。
但这管家也很固执,兄弟俩见实在劝不动他,也就不再劝了,直接拿起农具,当场就把押着他们兄长的两个差人给打死了。
管家刘升吓得连忙离开砖坪县,直奔兴安州去报案。
出了这么大的事,刘洪大哥和刘体纯二哥立刻决定冒险,在蔺河街召集了两三百人起来造反。大家推选刘洪当元帅,刘体纯当先锋。他们首先包围了刘贡爷的家,把刘贡爷家里的两百多石粮食全都分给了灾民。
到了那一年的年末,起义队伍已经壮大到了一千多人。他们占领了兴安州,并在汉水的两岸活动,势力也在慢慢增强。
明朝崇祯十一年的春天二月,李自成在潼关南原遭遇大败,仅带着十八名骑兵逃进了商洛山。
这一年九月,清朝的多尔衮带领军队从密云的墙子岭进入关内进行劫掠,这是清军第五次进入关内。崇祯皇帝急忙召见洪承畴和孙传庭,命令他们带领自己的军队前往京城保卫皇帝。
这两个大魔头走后,明军对李自成的追捕才松了一口气,李自成也开始带着一小支队伍四处活动。
年底了,李自成他们这些起义军在甘肃的临洮遇到了大麻烦。刘体纯和李过被派去保护老营和家眷,他们历尽艰辛,从岷州一路走到阳平关,最后在汉中成功与李自成会合了。
在李自成的队伍中,刘体纯的部队长期在陕西南部、湖北的襄阳、河南的南阳等地活动,后来还到了开封、息县、光山、信阳、商城、临汝这些地方。
因为作战勇敢,李自成非常信任他。
1643年二月,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,并设了五支军队。刘体纯被任命为右营的右果毅将军,负责守卫裕州。
同年八月,按照命令,在营中处决了被抓的明朝官员李振声,并且跟随主要部队参与了南阳战役。
1643年九月,李自成决定兵分两路,趁势攻占陕西。
李自成和刘宗敏亲自带领主力部队攻打潼关,进入陕西。同时,他们命令袁宗第、刘体纯、白鸠鹤和蓝应诚四位将军带领十万军队作为辅助部队,从河南南阳进攻陕西的商洛地区。
1644年,也就是清朝顺治元年的正月初一,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国,当时刘体纯被封为光山伯,而刘体纯那时才三十多岁。
大顺立国之后,李自成迅速带领军队从西安出发,兵分两路向北京进发。
光山伯刘体纯负责镇守湖广和河南等地,并监视河南地区的李际遇、李好、刘洪起等人。
当年三月,刘体纯带领军队前往湖广的襄阳和安乐支援,对抗左良玉的部队。
六月,再次前往河南参与平叛,同时支援山西的战事。
山西失守后,刘体纯带领的部队被命令驻扎在邓州和秦楚之间的通道,成了大顺军阻挡清军的重要防线。
这一年,大顺的状况不太好。
1645年,也就是清顺治二年,大顺军从北京败退后,没能守住潼关,一旦潼关失守,西安也就危险了。
李自成带领大顺军的主要力量从河南进入湖北,开始了向南撤退的行动,被称为东路军。与此同时,李过和高一功则指挥着陕北等地的大顺军,他们通过汉中进入四川,沿着长江向东前往湖北,被称为西路军。
刘体纯跟着东路军一路向南进军。
四月里,李自成带领军队从武昌向东前进,而刘体纯则带领他的部队进入了九江。
同年五月初四,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不幸去世,大顺军顿时失去了首领,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险。
这时候的大顺军还剩下两支队伍,一支由李自成的遗孀高桂英带领,有四十万人,另一支由刘体纯等人带领,有十万人,他们还在继续对抗清朝。
刘体纯带领他的三万多人马,从通山和蒲圻出发,进入了平江县的北部地区,开始了他们漫长而艰难的抗清战斗。
当时,大顺军的残部开始与南明朝廷接触,并在湘阴与南明的督师何腾蛟达成了合作,一起对抗清军。
因为南明政府表面上合作,背后却把大顺军当成“流寇”,还不提供武器和粮食,导致刘体纯、袁宗第等部队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粮食短缺。
那年冬天,刘体纯等人摆脱了南明政府的控制,从长沙向北出发。
顺治三年正月,刘体纯的军队和韩瘤子的军队联合起来,一起攻打被包围的邓州。
在邓州的城外,南明军的营地绵延了十多里,总共有三万人马。
然而,刘体纯在这里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失败。
这个只有五里周长的小城,竟然让久经沙场的“飞虎”部队遭遇了失败。
城里守军只有千把人,大多数是地方武装的民兵,但他们靠着坚固的城墙和高明的心理战术,硬是坚守了二十多天。
刘体纯的部队虽然损失了三千多人,但仍然没能攻下城池。他们的攻城工具也被烧毁了,而那些挖地道的士兵更是被预先埋下的地雷炸得四处飞散。
这次战斗揭示了大顺军的一个重大弱点:缺少重型火炮和攻城系统。
当刘体纯带领军队攻打内乡时,他们只能通过攻击城墙的薄弱点来攀爬进城。
相比后来清军经常使用大炮轰击城池的战术,大顺军擅长的机动战在坚固的城池面前变得毫无用处。
更为严重的是补给问题,邓州的战报表明,南明军队在攻城时不得不四处抢夺粮食,而清军守城则依靠地方士绅的捐赠。
这种后勤上的不同,表明了草根武装最终会输给有组织的政府力量。
那年二月,刘体纯率军来到商洛,顺利拿下了商州。可是到了三月,清军总督孟乔芒和大将军何洛会发动反击,在山阳和商州击败了刘体纯的军队,损失惨重,一万多人战死。
五月里,刘体纯和原明军总兵孙守法,还有耿三桂、姚科他们一起把兴安州城围住了。最后,他们攻下了这座城,把守城的袁生芝、屈良贵、侯嘉胤等人都钉在城门上示众。
于是,这里的人们开始尝试建立地方政权,设立官员,并与大顺军将领贺珍的部下联络,共同对抗清朝。
不久,清肃亲王豪格在汉中打败了贺珍的部队,随后命令贝勒尼堪带领八旗兵从汉中出发,进攻兴安州。
刘体纯意识到清军势力强大,难以对抗,于是主动撤退,前往四川南部。
到了十一月,刘体纯、袁宗第等人带领的队伍也沿着四川和湖北的边界,进入了巫山和巴东地区。他们与最早从紫阳出发到达巫山和巴东的贺珍部队会合,这次会师标志着“夔东十三家”的初步形成。
在1648年,郝摇旗带领部队从桂林向北行进,进入楚地,然后通过彝陵口进入夔东地区。在那里,他与刘二虎、贺珍、袁宗第等人会合,一起结成了“摇黄联盟”,组建了初期的“夔东十三家”队伍,等待李过的儿子李来亨的到来。
在1649年,也就是清朝顺治六年,南明永历三年,何腾蛟在湘潭被清军抓走并杀害。大顺军的李过撤退到了广西,而刘体纯和袁宗第则从宝庆向西北进发,占领了澧州,并继续北上,攻破了房县的羊角寨,杀死了当地的知县李成矿。
顺治七年,也就是1650年,南明永历四年的时候,刘体纯带着他的队伍向北走,在四川和湖北交界的地方活动。第二年,他们占领了湖广地区的恩施。
在1651年,也就是清顺治八年的那一年,刘体纯和袁宗第等人回到了荆西地区,他们先是进攻了施州卫这个地方,后来就在四川和湖北交界的区域住了下来。
刘体纯的部队驻扎在巴东县的陈家坡。在这里,他丢掉了粗犷的作风,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。
他带领乡亲们发展经济,让大家过上安定的生活。同时,他还经常带领队伍前往湖广、四川等地筹集军费,打击清朝军队,使得陈家坡成了反抗清朝的重要基地。
据《巴东县志》记载,他严格要求手下人,做到秋毫无犯,甚至亲自用棍杖惩罚违反纪律的士兵,还妥善安置了将近十万的流离失所的百姓。
同年年末,贺珍、刘体纯、袁宗第、塔天宝、李来亨、郝摇旗等人带领的大顺军残部迁移到了川东的夔州和巫山一带。他们与当地的抗清武装力量联合起来,组建了有名的“夔东十三家”。这支队伍以明宗室韩王朱常淓为领袖,占据险要地势对抗清朝。
凭借自身的声望和军事才华,刘体纯被大家推选为盟主。
历史上也有记载,说李来亨是主帅,刘体纯担任主将,负责军事事务。
夔东十三家尽管是一个不太紧密的政治军事团体,但在刘体纯的带领下,他们屡次主动进攻清军,给清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,成了清朝统治者的一大心头大患。
在1652年,也就是清朝顺治九年,刘体纯和郝摇旗的部队相继攻占了房县、南漳、竹山、竹溪等地,使得反抗清朝的斗争再次激烈起来。
后来,刘体纯带领部队频繁出战,与清军进行了许多艰难的战斗。
在顺治十年,有人进攻了秦县,还在蒋家寨包围了竹山的知县谢泰。刘体纯的队伍和袁宗第、郝摇旗等人一起前往竹溪帮助孙守金的部队。到了十一月,刘体纯和袁宗第、郝摇旗的队伍在谷城的铜山屯驻扎下来。
在顺治十一年的四月,刘体纯派遣军队与郝摇旗的部队一同前往谷城等地筹集军粮。
在顺治十二年到顺治十四年期间,刘体纯带领他的军队两次向南进军,进攻了施州卫和利川这些地方。
在1657年,刘体纯和南明川东的守将谭文等人一起,联手攻下了重庆,并让都督杜子香负责守卫这座城市。
不过,随着时间的推移,抗清形势越来越严峻。
在1658年的顺治十五年,清朝军队发起了对云南和贵州的大规模进攻,目标是消灭南明的势力以及夔东十三家的武装。
第二年,清朝的军队攻打忠州的谭文余部队。刘体纯的部队从水上和陆地上同时进攻,双方在小江展开战斗。结果,谭文余的部队不幸失败,全军被消灭。
在1661年的八月,清朝的顺治皇帝发布了一道诏书,试图劝说“夔东十三家”的人投降,但像李来亨、刘二虎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理会。
在1662年的一月,南明的永历帝和他的儿子在昆明被吴三桂处死。到了六月,李定国在勐腊因病去世。这些事件导致了西南地区抵抗清朝的所有努力全部失败。
在大顺军的残部里,刘体纯跟南明朝廷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,各自为战,很少听从隆武朝或永历朝的命令,而是自己单独作战。
表面上他也接受了永历朝廷的爵位,在永历改年号的时候(清顺治四年),他被封为平西侯,到了永历四年的時候,又被提升为皖国公。
后来,因为孙可望掌握了永历朝廷的实际权力,大西军的残部和大顺军的残部基本上没有一起战斗过。
永历朝的实际掌权者在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降清后,李定国和刘文秀虽然希望改善双方关系,但由于距离遥远,局势已经无法扭转了。
在1662年的康熙元年,清朝政府决定联合三个省份的力量,共同对付夔东地区的反抗武装。
在七月,清四川总督李国英给朝廷写了一封信,建议联合力量剿灭夔东的抗清基地。
那年冬天,清朝调集了10万满族和汉族士兵,还有20万负责运送粮食和物资的民夫,从四川、湖广和湖北三省出发,对“夔东十三家”发动了大规模进攻。
面对清军的猛烈进攻,刘体纯、李来亨、郝摇旗等人毫不退缩。他们鼓励士兵们,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,以攻代守。七月,这三支队伍联手出击,击败了湖广地区董学礼指挥的三万清军,取得了东线的重要胜利。
他们又联合了袁宗第、党守素、塔天保、马腾云等七个人,一共约有5万大顺军,乘胜向西进攻,准备一举击破四川的清军。
但是,清军的将领李国英在巫山城坚守阵地,大顺军长时间攻打没有成功,只好撤退了。
随着清军不断增派援军,兵力日益壮大,夔东基地的范围也越来越小。
一些大顺军将领既被清军的强大气势震慑,又无法忍受山区的艰苦生活,所以不断叛变投降。
刘体纯看着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个背叛,心中充满悲愤和无奈,但他的信念依旧坚定。
在1663年的春天,清军占领了巫山。
那年夏天,清朝军队占领了袁宗第和郝摇旗分别据守的大宁和房县。袁宗第和郝摇旗不得不率领部下转移到巴东,并与刘体纯合营。
在清军的层层包围和猛烈进攻下,夔东十三家顽强坚持到了年底。
冬天来了,清朝从西安派去的满洲士兵到了巫山,而由穆里玛和图海带领的北京满洲军队也来到了兴山附近。
刘体纯守着的东阳山寨被清军谭泰的部队围攻,李来亨派兵去增援并帮助刘体纯的部队突围,但不幸中了清军的埋伏,结果全军覆没。
清军围困东阳山寨两个月,山寨里的弹药和粮食都用完了。刘体纯手下的几个人不堪忍受,打开了寨门投降。山寨眼看就要被攻破了。
刘体纯的脸颊被箭射穿,看着四周密布的清军,他心里清楚,抵抗清军的希望已经破灭。但他坚决不投降,不愿落入清军手中。
他先是杀害了两个女儿,随后让妻子和小妾们自杀,自己则用弓弦上吊自尽。一同自杀的还有监军太监潘应龙、刘体纯的六个妾室以及其他三位女性亲属。
刘体纯在自尽前,特意叮嘱心腹,让他在自己去世后将遗体火化。后来,清军发现了他的遗骸,这位英勇的汉族将军,只剩下了一堆灰烬和几块残骨。
刘体纯的一生充满了战斗,他和许多大顺的将领一样,不是十全十美的人,但在乱世中,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,是一位用实际行动展现忠诚与正义的平民英雄。
本文中的图片都来自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欢迎大家阅读,如果有任何历史事实上的出入,恳请大家指出来,帮助我们改正。